戈十五 | 一眼千年,转瞬即是永恒
2020-10-20 14:35:30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法师在西北茫茫戈壁中经历了追杀、背弃、迷路、彷徨、生死……最终立下铮铮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能归东而生”、“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尽管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几将殒绝,但依然心无所惧一往无前,最终实现了从坚持到超越的伟大升华。
如今,在王石、冯仑、张维迎、齐大庆等商界精英的推动下,第一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于2006年成功举办。此后,这一赛事每年举办,使参赛者深刻体验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下超越极限的生死历程,在内心深处寻找到让生命得以攀援上升的巨大能量,从而以更积极、更健康、更持久的动力去拥抱生命中更高的挑战。
在一年前开学典礼上、在与师兄师姐相聚的各个大型活动中,“戈壁”都是大家提到最多的话题,这引起了罗溋强烈的好奇。这也成为了她报名此次活动的原因:“为什么商学院的人都推荐这个活动?为什么他们的感触都那么深?我特别想亲自体会一下。”
实际上,这种传承并不仅仅体现在报名阶段,更体现在赛中的扶持。
同学们在报名戈壁赛时可依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A、B、C三队,其中A队对参赛者体力要求最高,B队次之,C队则是进行一天30公里的体验赛程。
为了帮助没有参赛经验的同学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往年参加过A队的“师兄师姐”们,往往会自发参赛,担任师弟师妹们的队长,照顾他们的身体与生活、为他们制定比赛战略。
此次C队的队长便是汇丰EMBA6班的“师兄”李卫强,他曾担任过戈十二的队长和戈十三的领队。谈及李卫强队长,尹姗同学用了“文韬武略,刚柔并济”八个字来描述他,而“上善若水、上战伐谋、个人战术素养超群,铁血、仗义”等词汇,也是同学们在谈到他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语。
从对讲机里传来的不断鼓励、到从生活到参赛战术无微不至的帮助,尹姗提起队长时,语气中透露着感动与感激。“队长第一天一直走在最后,为我们加油鼓劲,第二天嗓子都哑了,但他在我们面前却一直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
张健烽和莫作明同学身上都带着不同程度的腰伤,在与身体极限抗争时,还一直坚持扛着沉重却象征汇丰精神的院旗。两人在距离终点约五公里处,坚持摇旗六小时迎接A、B队及A+队队员,在各大迎亲山头被主流高校盘踞的情况下,排除万难,独占鳌头,把北大汇丰的红旗插在了戈壁深处最迎风招展的地方。
最受瞩目的一批人当属A+队的同学们。他们不仅需要在22小时内完成121公里的徒步,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在无人的沙漠中自导航、自补给。而在他们的身后,其实也站着一群默默无闻的“后盾”:李路和薛黎曦同学全程连续超过二十小时支援陪同、护送,照顾A+队员,用自己的付出成就了团队的荣誉。
不到前方,但却闭着眼睛,一路坚持跑到了终点。
同样在终点等待同学的贺璐璐也有相似的体会。“我们从8点开始等,一直站到下午两点,中间没有吃饭喝水,只是不希望错过每个A、B队的同学,希望第一时间拥抱他们。”
尹姗则认为,戈壁挑战赛的经历很大程度上磨练了她个人的毅力。“我走到20km的时候已经快崩溃了,到最后身体已经麻木了,完全靠自己的意志控制双腿。”在没有选择,没有退路的困境下,她相信她也能以更坚毅的姿态面对今后的生活。
在茫茫戈壁,我们留下的不仅有感动的泪水,更有坚持的汗水。
在无垠沙漠,我们有负重前行,更有喜极而泣。
我们在途中咬牙前行,因为“扬声沙漠陲,力战烟尘里”的意志。
我们在终点热情相拥,因为“走过茫茫戈壁,都是姐妹兄弟”的情谊。
但沙漠的一瞬,对我们却是永恒。相信经此一役,戈壁的月圆之夜我们将永远铭记,沙漠的身影我们将永存心底。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19班的同学们会因为这次的经历成就新的自己,也成为互相真正的“姐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