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100人 | 对话海闻:企业家要把对社会的贡献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2019-08-20 00:00
《经济》杂志联合搜狐财经“致敬建国70年”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12期
从下乡知青到海归学者,再到北大副校长,海闻的职业生涯见证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他于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并于1982年1月赴美留学,成为恢复高考后北大自费留学第一人。
1994年,海闻与林毅夫、易纲等人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2年,海闻从北京南下,探索深圳研究院的改革与发展,引领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
“北大汇丰商学院真正的目标是世界一流。”海闻说,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标准是能否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到此学习和工作,以及能否成功为世界输送优秀人才。
多年来,海闻致力于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他创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又在2017年创建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把教学科研平台搭到现代经济学的发源地。
谈到现阶段经济学和商学人才的培养问题时,海闻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现阶段经济学的人才既要有经济学理论系统的训练,同时也需有其他学问的基础。他认为道德是一个商学院培养人才的最高层次,其次能、智、体三方面也要平衡发展。
本期嘉宾: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海闻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1982年,你从北大毕业后自费到美国留学。从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到赴美留学,你有什么感受?
海闻: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体会和感受。
一是要志存高远,乐观向上。当时的环境比较艰苦,很多人就放弃了。我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过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早年树立了理想,要为国家、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国家发展,天道酬勤。世道永远是公平的,你的努力和付出终会得到回报。当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可能是社会对你的付出的认可。
改革开放是一个最大的机遇。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社会的发展,个人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实现。因此既要有个人的志向和努力,同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保证了这种努力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