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毕业前】金晶:我们终将奔流入海
2018-06-04 00:00
我们终将奔流入海
——写在北大汇丰EMBA课程结束的时刻
行行重行行,山水程相接。燕园百年地,巍巍凌霜雪。
博雅飞重楼,未名入良夜。青春如逆旅,不敢稍停歇。
仲春四月,莺飞草长,在暖阳与细雨交织的未名湖畔,北大汇丰EMBA1415班迎来了学年计划内的最后一次课程——由干春松老师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以及张平老师主讲的《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和公司情景战略》,为两年的随堂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课程中,干春松老师以纵向和横向的双重维度,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线进行了剖析,以“儒道互补”和“儒表法里”对中国古代入世哲学的思想进行了提炼。此外,干春松老师重点以晚清曾国藩的生平为例,讲解了事功与规训的融合之道;并通过梳理近代中国在文明危机面前兴起的各种思潮,分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精神转变。
在《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和公司情景战略》课上,张平老师系统分析了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国际风险,与中国的大国复兴之路、政策密集激励下的经济硬启动、新形势下的投资策略。在课上,张平老师重点阐述了“交易思维”对于理解当今宏观经济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贸易战、美联储加息、中美财税改革等热点问题的剖析,为大家系统展示了现代企业家理解宏观动态和实行策略调整的方法论。
课后,1415班对安然同学所在的泛海在线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访,并举行了两班同学的联谊晚宴。安然同学为北大120周年校庆创作的《我的一八九八》在晚宴上首唱,把同学情谊和对北大的祝福紧密联结在一起,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至此,大家如期结束了计划内各门课程的学习,进入到论文申报和答辩阶段。
在学年结束的日子里,我们也迎来了“五四”节日和北大120周年的校庆。沧海百年,感慨系之。两年EMBA求学生涯如此短暂,在百年学府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而以这学府发起、作为青年专属纪念的“五四”运动,转眼也近百年。历史改变了很多,却也重复着很多尚未改变的韵脚。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也不免会思考:除了同学情谊、课程学分,这段沉淀的时间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的收获是一如初衷,还是怅然若失?北大汇丰是带给了我们一段经历,还是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这些问题,都会在举杯共饮的繁华喧嚣后,回响在我们的思绪中。
对于EMBA的同学而言,与应届就读的同学相比,带着更多的人生感悟和问题;与MBA相比,则往往在工作经历和管理上走得更远。用曾国藩的话讲,是“百战归来再读书”,阅尽千帆后,回归校园寻求精进。而每一位同学在读书中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思考:有的是在事业攀登的途中遇到了瓶颈,希望借助系统学习来升级认知,打破天花板;有的是希望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激励走得更远;有的是深感于社会飞速发展的压力,希望了解最新的管理思想和商业模式;有的是准备转换跑道,通过充电和拓展视野来寻找新的机会;还有的遇到了阶段性的人生困惑,希望通过读书的契机重新发现自己。林林总总,各不相同。
正因为每个人对EMBA的认知和期待不同,对于“北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EMBA是一种怎样的教育、两年EMBA课程带给了自己什么?每个人的感受和收获也都有不同。在课程结束的时刻,我在未名湖畔也思考了这些问题:
1、EMBA课程的核心,是将学员塑造成一个“商业人”和“管理人”。EMBA和MBA相比,更重视思维方法和管理格局,而非仅局限于操作。因此EMBA的课程安排,是全面系统地教授一套商业与管理的逻辑和语言,使学员能够用完整的商业思维进行思考。德鲁克、“蓝血十杰”、菲利普科特勒、唐·舒尔茨……都是这些商业思维和管理工具的奠基者。这种思维和管理工具,并不是立刻帮助人解决现实盈利问题,而是用理性人模型来提高我们的决策效率和准确度,减少低效思维的扰动,避免混乱认知带来的纠结。
两年的EMBA课程,为高层管理者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从北大汇丰EMBA的课程设置上来看,包含了:
1)如何从客户端去定位企业的产品和价值;
2)如何基于对市场和自身的分析来制定战略;
3)如何用财务仪表盘来平衡企业的经营策略;
4)如何根据产业生态链来设计商业模式;
5)如何通过公司治理与制度设计来维持企业长期的发展;
6)如何通过产品/营销/运营/人力/财务五大体系来进行日常管理;
7)如何通过宏观和政策分析来制定企业的情景战略;
8)如何通过文化修习、商务礼仪和健康管理来提升企业家自己的修养。
这些课程的设计有着高度的内在关联和呼应,如果自己能够对课程融会贯通,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工具,并内化到行为习惯里,就会在事业长跑中显出科学的威力。EMBA并不是帮助人进行短跑冲刺,而更像是长跑前的科学训练,深刻理解训练方法的人,必然能在终身前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2、北大汇丰的特点:北大汇丰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商学院,它诞生于深圳,也发扬了深圳年轻化、国际化、重视商业文化和市场活力的特点。与老牌商学院的厚重学术不同,它更为注重创新与务实,也更贴近深圳“创新之都”的特色。未来的商业生态,是新兴技术、商业模式和金融工具的结合,在“商业模式”和“金融模式”上,北大汇丰都用了更多的努力来形成特色,并通过引入更具活力的新兴师资力量、建立海外校区来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开拓视野。未来,中国的各家商学院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扎根于中国科技创新与金融开放前沿的北大汇丰会形成怎样的品牌?值得期待。
3、对于北大精神的承接:北大“家国天下”的理想主义,与深圳“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主义结合,是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得以在这个环境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达世情、知行合一的理想主义者,或是一个心怀梦想、不忘初心的现实主义者。因为单纯的理想主义使人盲目、而单纯的现实主义令人肮脏,唯有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或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才能去切实地改变世界、造福社会。我们正是带着北大理想主义的标签,武装着现实的技能和经验,去不懈努力,最终去追求世俗成功、人格完善与内心平静相并存的至善目标。
在这个瞬息万变,令人兴奋、期待、惶惑和焦虑的时代,EMBA的学习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我们重新对于自身的追求和认知。在庆祝“五四”节日和北大校庆的日子里,最好的纪念方式并不是语言和文字的赞颂,而是我们怎样去保持始终年轻的心态,不断去学习新知、创造价值、改变世界、完善自我。正如一句话所说:“一个人衰老的标志,不是皱纹和白发,而是停止学习和改变”,而保持着学习和改变,我们就在不停地追逐着青春。
对于广袤无垠的世界而言,每个人都如同一条小溪,从山谷间流出,随着山川平原的高低起伏,一路蜿蜒曲折、涓滴前行。在这漫长的道路上,有的溪流选错道路,流入了荒漠,逐渐干涸;有的倦怠旅程、停滞不前,变成了池塘或湖泊;有的夹杂了太多的泥沙和杂质,变成了沼泽。——但那不是我们。在兼具理想的方向和现实的洗礼后,我们仍会回到宽广的道路上,去冲波逆折、呼啸奔涌、汇流成河,去拥抱变化的时代,迎向广阔的未来。
是的,我们终将奔流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