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课堂笔记-樊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14-08-19 00:00

首先接着上节课如何发展的话题,讲述了要素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逻辑。要素结构变化导致经济结构变化最后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归根到底是要先调整要素结构。相对优势是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本土优势。但仅靠相对优势,增长仍然较慢,追赶上去的时间太长,风险太大。不过以往多数的发展战略都不成功,都产生的大量的浪费,甚至导致增长停滞。

第二,讲述了对外开放的相关理论。对外开放可以更大地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对外贸易,获取相对优势的规模效益,弥补弱势要素的不足(资本、技术、知识)。就“民族工业”与“国民经济”而言,①在开放和资本流动条件下(假定我国资本也可以流出,本国企业家挣得钱也可在国外花),工业和企业的国别性变得模糊;②可以界定的是在一国内活动,本国国民可从中受益(就业、税收、地租,及外溢效应)的工业或企业;③而且,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和工业在一国内发展。就FDI条件下的“幼稚工业”问题,现在外资直接投资的开放经济下问题的变化,外企之间在一国内的竞争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外企的外溢效应导致了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新的保护与发展方法主要有进口关税,合资企业(学习过程)及“国产化率”。

第三,关于企业发展战略。弱小企业如何发展,挤进市场?①产业战略②技术战略③市场战略④专业化与多元化。市场的基本规律是专业化竞争,创新能力与所谓“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来源是长期专注地发展进而取得的进步与经验,不专注的企业最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专注的企业所淘汰。企业融资方面,主要包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银行主要职能是提供短期流动资金;中小企业更要重视股权融资;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发展是增长的重要条件。

第四,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与展望。基本经济条件方面,劳动力供给仍然存在, 工资增长仍然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5%的劳动力在农业,收入只有非农劳动力的50%;今后30年,劳动力的因素对增长的贡献可能会减小,但教育水平、创新能力的贡献一定会比以前大。70%的居民仍属于低收入阶层;城市化程度仍然很低,消费的增长刚刚开始。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仍然有长期的发展前景;国内市场,包括对低端制造业产品的市场仍然长期存在;没有什么“夕阳产业”,只有短期内因以前过热而产生的“过剩产业”,长期看会有必须外迁的“污染产业”;改变增长方式不意味要“转产”,各种产业都还有长期的发展前景。当然要创新,要发展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服务业),提升竞争力;但也要长期专业化地发展制造业,形成全面的竞争能力。政府应该搞“普惠式”的激励政策鼓励各行各业和各种企业提升竞争力。

最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关于经济地理学与地区差距,其原因有运输成本,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和可能的“中国特色”。产业的区域间转移,硬件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体制改革与政策配套,要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需要地方政策的努力,也需要中央政策有关部门的配合关于城市化与城市管理。城市是一套公共品、公用品供给的组合,公用品供给体制模式:生产、供给与规制。城市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聚集效应或规模经济,产业聚集,提高基础设施投入的规模效益,降低产业与企业的基础设施成本、物流成本,提高竞争力,人口聚集,才能有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就业范围,发挥城市化的产业聚集与人口聚集效应,提高经济的整体生产力与竞争力。关于资本流动与走出去问题,鉴于中国存在大量外汇储备,个人投资属于正常的资本外流;资本外流当中的“进口”因素,此外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殊原因也要考虑在内。充分估计走出去的各种风险。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腐败问题,几个可能的因素有:落后所以急于暴富,体制缺陷及发展初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多,此外中国的特殊原因是政府权力越大腐败可能越大。

咨询热线

40018-40118

港澳台致电

(+86)755 26032722

北大汇丰EMBA招生部
咨询二维码


地 址 : 深圳南山区西丽大学城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118室-EMBA项目办公室

邮 编:518055